G⁺(Gram‑positive) 是细菌在 Gram 染色(Gram stain)技术下呈现的染色特征。Gram 染色是一种经典的显微镜染色方法,依据细菌细胞壁结构的差异,将细菌分为两大类:Gram‑positive(G⁺) 和 Gram‑negative(G⁻)。在染色程序中,细菌首先被结晶紫染料染色,随后加入碘液形成复合物,接着用酒精或丙酮脱色,最后用沙黄或复红复染。若细菌的细胞壁能够 保留结晶紫‑碘复合物,则在显微镜下呈现紫蓝色,这类细菌即被归类为 Gram‑positive(G⁺);若细胞壁结构不保留复合物而被脱色,随后被沙黄染成红色,则为 Gram‑negative(G⁻)。
G⁺ 细菌的细胞壁外层主要由 厚度约 20–80 nm 的肽聚糖(peptidoglycan) 组成,这层结构密集且富含交联的糖肽链,能够在脱色步骤中形成物理屏障,阻止酒精/丙酮的渗透,从而保留结晶紫‑碘复合物。
与 G⁻ 细菌不同,G⁺ 细菌没有外膜(outer membrane)和脂多糖(LPS)层。外膜的缺失使得脱色剂难以进入细胞内部,进一步加强了紫色的保留。
某些 G⁺ 细菌在细胞壁上表达的酶(如酸性磷酸酶)可与染料形成更为稳定的复合物,进一步提升染色的持久性。
在呼吸道痰涂片中出现 “有荚膜的双球菌(capsulated diplococci)”,最典型的病原体是 肺炎链球菌(Streptococcus pneumoniae)。它是一种 革兰氏阳性(G⁺)、α‑hemolytic、嗜血清素 的双球菌,表面包裹有厚厚的多糖荚膜,正是该荚膜赋予它在显微镜下呈现明显的荧光或“胶状”外观。
在痰涂片或血培养的显微镜检查中,观察到 G⁺ 双球菌提示肺炎链球菌感染的可能性较大,帮助临床医生在培养结果出来前就能启动经验性抗生素治疗(如 β‑lactam 类药物)。
肺炎链球菌的荚膜多型性(> 90 种血清型)是疫苗设计的核心依据,同时也影响抗体介导的吞噬作用。了解其 G⁺ 特性有助于解释为何某些血清型(如 3 型)在免疫逃逸方面更具优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