肠易激综合征 (Irritable Bowel Syndrome, IBS) 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。其核心特征是在没有发现任何器质性病变(如炎症、溃疡或肿瘤)的情况下,患者长期经历腹痛、腹胀,并伴有排便习惯的改变(腹泻、便秘或两者交替)。

一、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学

IBS 的病理生理机制非常复杂,并非由单一原因导致,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。目前的医学研究认为,其主要与以下几个核心机制有关:

1. 脑-肠轴功能紊乱 (Disorders of the Brain-Gut Axis)

这是 IBS 最核心的病理机制。大脑和肠道通过神经、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形成一个双向沟通的“脑-肠轴”。在 IBS 患者中,这个轴的功能出现紊乱。

  • 自上而下: 心理压力、焦虑、抑郁等负面情绪可以直接通过大脑影响肠道的运动、感觉和分泌功能,从而诱发或加重症状。
  • 自下而上: 肠道内的信号(如食物、气体、肠道菌群代谢产物)被过度放大后传给大脑,导致大脑对这些正常刺激产生过度反应,表现为疼痛和不适。

2. 内脏高敏感性 (Visceral Hypersensitivity)

这是指 IBS 患者的肠道对各种刺激(如食物、气体、肠壁的牵拉)异常敏感。正常人可以耐受的肠道内压力或活动,在 IBS 患者身上却会引发强烈的腹痛、急便感或不适。这种“放大”的感觉是 IBS 腹痛的主要原因。

3. 胃肠动力异常 (Altered Gut Motility)

肠道肌肉的收缩和舒张节律出现问题,导致食物和粪便在肠道内的转运速度异常。

  • 转运过快: 肠道内容物过快通过结肠,水分来不及被充分吸收,导致腹泻(IBS-D)。
  • 转运过慢: 肠道蠕动乏力,粪便在结肠内停留时间过长,水分被过度吸收,导致便秘(IBS-C)。
  • 节律紊乱: 有时快有时慢,导致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(IBS-M)。

4. 肠道微生态失调 (Alteration in Gut Microbiota)

IBS 患者的肠道菌群组成和功能与健康人存在差异。有害菌可能增多,有益菌(如双歧杆菌、乳酸杆菌)可能减少。这些失调的菌群会影响肠道屏障功能、产生过多气体、并激活免疫系统,导致腹胀和腹泻。

5. 肠道低度炎症与免疫激活 (Low-Grade Inflammation and Immune Activation)

部分 IBS 患者的肠道黏膜中可以观察到轻微的炎症反应,例如肥大细胞等免疫细胞数量增多并被激活。这些细胞会释放组胺、5-羟色胺等物质,直接刺激肠道神经,引起疼痛和动力异常。这种情况尤其在感染性肠炎后发生的 IBS(PI-IBS)中更为常见。

6. 遗传与饮食因素

  • 遗传: IBS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,提示可能存在遗传易感性。
  • 饮食: 某些食物,特别是含有高FODMAPs(可发酵的寡糖、双糖、单糖和多元醇)的食物,在小肠内难以被吸收,进入大肠后被细菌快速发酵,产生大量气体并增加肠道渗透压,从而诱发腹胀、腹痛和腹泻。

二、 肠易激综合征的药物治疗

IBS的治疗需要个体化,所有药物都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。医生应该根据具体的 IBS 亚型(腹泻型、便秘型、混合型)和主要症状来选择最合适的药物。

针对主要症状的药物

1. 针对腹痛和腹胀(解痉药)

这类药物通过放松肠道平滑肌,缓解肠道痉挛来减轻疼痛。

  • 匹维溴铵 (Pinaverium Bromide): 作用于肠道平滑肌的钙离子通道,选择性高,副作用较小。
  • 奥替溴铵 (Otilonium Bromide): 与匹维溴铵类似,对结肠有较高的亲和力。
  • 马来酸曲美布汀 (Trimebutine Maleate): 具有双向调节作用,在肠道动力过快时抑制它,过慢时促进它,对腹痛、腹泻和便秘都有一定效果。
  • 薄荷油 (Peppermint Oil): 是一种天然的解痉剂,其肠溶胶囊可以有效缓解腹痛和腹胀。

2. 针对腹泻 (IBS-D)

  • 洛哌丁胺 (Loperamide): 是一种止泻药,能减慢肠道蠕动,增加水分吸收。适用于急性腹泻发作,但不宜长期连续使用。
  • 蒙脱石散 (Montmorillonite Powder): 是一种肠道黏膜保护剂,能吸附肠道内的病菌和毒素,并覆盖在肠壁上形成保护层。
  • 利福昔明 (Rifaximin): 一种几乎不被肠道吸收的抗生素,可以调节肠道菌群,减少有害菌和产气,对改善腹泻和腹胀有良好效果。
  • 5-HT₃受体拮抗剂(如阿洛司琼 Alosetron): 能显著减缓肠道转运、减轻内脏敏感性。因可能引起严重便秘和缺血性结肠炎等副作用,使用受到严格限制,通常仅用于其他治疗无效的重度女性IBS-D患者。
  • 胆汁酸螯合剂(如考来烯胺 Cholestyramine): 适用于因胆汁酸吸收不良导致的腹泻型IBS。

3. 针对便秘 (IBS-C)

  • 容积性泻药(如欧车前、聚卡波非钙): 通过吸收水分增加粪便体积,刺激肠道蠕动。使用时需饮用足量水,否则可能加重便秘。
  • 渗透性泻药(如聚乙二醇 PEG、乳果糖): 通过在肠道内形成高渗环境,将水分保留在肠腔内,软化粪便,促进排便。相对安全,适合长期使用。
  • 促分泌药:
    • 鲁比前列酮 (Lubiprostone): 激活肠道氯离子通道,增加肠液分泌,软化粪便。
    • 利那洛肽 (Linaclotide)、普卡那肽 (Plecanatide): 激活鸟苷酸环化酶-C,促进肠液分泌,并能一定程度上缓解腹痛。

4. 调节脑-肠轴功能的药物(精神类药物)

对于伴有明显焦虑、抑郁或常规治疗无效的顽固性腹痛患者,医生可能会考虑使用低剂量的抗抑郁药。

  • 三环类抗抑郁药 (TCAs)(如阿米替林): 低剂量使用可以有效缓解IBS的慢性腹痛,其抗胆碱能作用也有助于控制腹泻。
  • 选择性5-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(SSRIs)(如氟西汀、帕罗西汀): 可用于伴有便秘和焦虑的IBS患者。
  1. 益生菌 (Probiotics)

补充特定的益生菌菌株(如某些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)有助于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,改善腹胀和总体症状。不同菌株效果各异,需根据产品说明和医生建议选用。